从学新知识到熟练运用的四步模型

2025-11-17 04:01:52 活动专题

学了很多,但不会用,是许多现代人的困扰。

我们该怎样完成从“学”到“用”的过程呢?

我们需要经历四个层级:识别层 - 陈述层 - 理解层 - 应用层。

01 识别层我有一位学员是餐饮行业创业者。

他拥有数十家门店,接下来他还想在这些门店中选出需要重点投资的门店,但由于资源有限,他需要确定接下来要重点投资的门店。

这时,他立即想到了20/80原则,并很快得出了答案,然后展开了行动。

他之所以能把20/80原则用起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识别出了当前经营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与资源分配有关的问题,而20/80原则正好是一个可以帮助解决资源分配的模型。

假如,他无法识别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是哪种类型的问题,那他就不可能会运用20/80原则,即便他之前早就知道20/80原则这一知识,他也只是知道罢了。

由此可见,识别说的是:你可以识别出自己当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问题?

这时,你才能从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中找到合适的,加以匹配。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运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他们无法识别当前所面临的状况跟自己所学的哪些知识是相关的,自然也就无法想到去运用所学。

我遇到过不少人,拿着自己的困扰找到我,希望我能替他们做出分析、给出建议。

但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是很糟糕的 - 因为我替他们做出的分析以及给出的建议,会剥夺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会让他们对问题的识别能力得不到成长。

长此以往,他们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变得越来越手足无措。

由于他们的问题识别能力没能得到发展,因此也就无法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于是就只能一次次的向外界求助。

换句话说,如果你都不知道你面对的敌人是谁,你又该如何对付他们呢?

02 陈述层什么是陈述?

陈述,是识别的下一步,并且陈述做的越到位,就越能促进你的识别能力。

停留在第一步中的识别,还仅仅是一种朦胧的感觉 - “这个我有印象”、“这个我觉得好熟悉”。

但是想要用起来,仅仅靠有印象、仅仅靠熟悉是不够的,就像我那位餐饮创业者的学员,你还得能够陈述所学。

陈述,简单来说就是你记得所学,并且能够讲(背)出来。

比如,如果我现在问你20/80原则是什么?

你能把这个原则的定义和内容背出来吗?

如果你能讲得出来,就说明你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就达到了陈述这个级别。

你记得越牢固,你才越可能在所学知识对应情况发生的时候就把之前所学用上去。

03 理解层物理学家费曼曾在演讲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学者问学生:“苏格拉底对于真理和美之间的关系提出过怎样的主张?”

学生回答不上来。

学者又问:“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中跟柏拉图说过些什么?”

学生立刻一字不拉的把苏格拉底说过的话背诵出来。

这些背诵的内容,正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对于真理和美之间关系的主张。

学生可以把苏格拉底的话倒背如流,但却不知道这些话的意思。”

这个故事说得是什么?

它说的是,这位学生虽然能对所学进行陈述,但却并未获得真正的理解。

那么,陈述和理解的区别是什么呢?

陈述,只能代表你知道,但理解,才是真正的明白。因此,陈述是很死板的,而理解则是很灵活的。

所以,当你达到理解这一层时,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甚至直击本质了。

比如,如果你理解了20/80原则,而不只是知道它的定义,那么,你就能将20/80原则运用在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经营策略,生活方式,时间与精力的管理,人际关系的经营等。

这就是直击本质和举一反三。

可是,我们又该如何从陈述层来到理解层呢?

你可以运用“费曼学习法”,简单来说,就是你得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你所学的内容。

比如,如果完全用自己的话来说,你会怎样向一个不懂的人讲解20/80原则?

而你对一个内容理解得越是深刻,你就记得越牢,就越是能够陈述出来,而且理解还能帮助你识别出问题的各种变型。

什么是变型?

变型,就像是我们学生时期老师评讲作业时时常说的 -这个题就是XXX知识点,题型一变你们怎么就认不出来啦?

所以,我们对知识和方法理解得越是深刻,越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清晰,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就越是能够做到赵本山在小品里说的那句话:“小样,你脱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

04 应用层当我们来到应用这一步时,就等于是来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会”的时刻。

这里说的“会”,指的是你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灵活的用起来。

而“应用”这一步,则可以被细分为三个小步,当这三个小步你都迈过去时,才能说你是真的会了。

哈佛商学院是世界顶尖商学院,它有一个特色之处就是他们的案例教学。接下来,我会借用它们的思路,从案例分析的角度来定义应用层的三个小步:

第一小步是简单案例分析

第二小步是复杂案例分析

第三小步是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

什么是简单案例分析?

它说的是:只给你非常简单的2-3个因素,然后让你根据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比如,我们学习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经常给到的就是这样几个简单要素,然后让你去做出分析 - 假设在光滑的平面上,不考虑摩擦力,请计算......

可是,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真实世界是复杂的,并没有这些题目中的设定这么简单。

于是,就有了第二小步,也就是复杂案例分析。

相比简单案例,复杂案例分析就需要你把更多因素考虑进来了。

比如,在我设计的打破思维边界实战课中,就会给大家出复杂案例分析题。

这时,我会先介绍一个真实情况,然后让大家根据这个情况去寻找当事人的思维边界可能都有哪些。

相比简单案例分析,复杂案例分析的难度在于:答案会有很多可能,且不唯一。

毕竟,现实本身就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最后一小步,也就是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了。

如果我们能把这一步做好,那就意味着我们是真的“会了”。

复杂案例分析与真实世界问题的差别在于:真实世界没有经过任何编辑,而再复杂的案例都是教研人员已经把信息整理好提供给你了,是在给定的题目内进行分析。

所以,对真实世界的问题分析,就需要你首先对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什么要保留,什么要舍去,什么要被考虑,什么不要被考虑.....

对很多人来说,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它往往需要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对你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就变得更高了。

当你能在应用层做得很好时,你的之前所学知识和方法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刻。这就是为什么有实干经验的人通常比只懂理论的人对事情理解得更深,做得更好。当然,没有理论也不行,应用与理论这两者是相互促进而非对立的。

05 循序渐进线:螺旋上升这就是从学到用的四个层级,它们之间是循序渐进的,是螺旋上升的。

这个过程就像走路一样。

现在,我想邀请你来感受一下走路的过程:先从第一步开始,再到第二步,接下来是第三步,最后是第四步,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前。

向前的每一步,同时也会加深我们上一步的脚印。

这就像是我们往前迈步的时候是后脚在用力,而后脚用力也就意味着上一步的脚印随之被加深了。

上一步的脚印加得越深,我们的下一步也就能够走得越稳。就像我们迈步的时候,要是刚落下脚还没站稳就马上往前走,就会踉踉跄跄,就有摔倒的可能。

可见,走好这四步就像是搭积木,底层搭得越广,搭的越牢,上面才能放得越多,放得越稳。

而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拥有一个良好的知识背景。

缺乏这个知识背景的人与有这个知识背景的人,在走这四步骤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区别:

1、在理解这一步上:他们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对正在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2、在真实世界问题分析的这一小步上:他们不知道梳理现状和信息,他们不知道什么要保留,什么要舍去,什么要被考虑,什么不要被考虑,因此也就无法定义问题、定位问题。

最后的话学了很多,但不会用,是许多现代人的困扰。

那么,我们该如何完成从“学”到“用”的过程呢?

一共有四步,它们彼此交叉相互影响:识别 - 陈述 - 理解 - 应用。

走好这四步就像搭积木,底层搭的广,搭的牢,上面才能放得多,放得稳。

与你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艾菲的理想”(ID:aifeidelixiang),作者:艾菲的理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