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傻傻分不清?看这篇就够了

2025-10-11 23:46:47 活动专题

台:登高揽胜的天地胸怀

台,是人工夯土筑起的高而平的基座,其上或有建筑,或为开阔露台。其核心价值在于“登临”,提供开阔的视野与凭高怀古的空间。

《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的描述,展现了台在古代的宏大用途。

现存的曲阜孔庙奎文阁前的平台,不仅是祭孔大典的重要场地,更是人们登高远眺、感受儒家文化庄严的所在。

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筑于高台之上,每当细雨蒙蒙,楼影倒映湖面,宛如水墨画卷,完美诠释了“台”借景生情的建筑智慧。

楼:层叠而上的立体诗行

楼,通常指两层以上的建筑,多为长方形,四周开窗或设回廊,空间充裕,功能多样,可居住、藏书、宴饮,也兼具登高眺览之用。

楼的体量在园林中较为显著,结构也相对复杂。它如同园林中竖立的长卷,每一层都展开不同的风景。

武汉黄鹤楼因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名满天下,它不仅是长江航运的重要地标,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抒怀咏志的精神高地。

苏州沧浪亭的看山楼,虽体量小巧,却巧妙利用地势,游人登楼可将园内假山与园外上方山景色尽收眼底,体现了楼“借景”的精妙构思。

阁:飞檐凌云的精神殿堂

阁与楼形似,却有着本质区别。阁的底层通常架空,四周设槅扇或栏杆回廊,更具凌空欲飞之感。

阁亦是多层建筑,但气质较楼更为精巧雅致。常以四面开窗或设置回廊为特点,便于观景。阁尤重收藏功能,多用于珍藏典籍、佛像或奇珍。

滕王阁因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流芳百世。

这座临江而建的三层楼阁,底层以斗拱支撑,飞檐翘角直指苍穹,成为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典范。

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内部采用“减柱造”手法,中空两层供奉16米高的观音像,既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又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轩:清幽雅致的文人雅室

轩,取自“车有藩曰轩”,原指有围棚的车,后演变为园林中精巧的小屋。它常隐于竹林深处或临水而建,四周开窗,造型轻盈疏朗。

在古代,轩是小而雅的建筑,常选址于高敞、临水或花木掩映处,三面或两面开敞,设窗槛,明亮通透,亲近自然,适合读书、品茗、小聚。

苏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借宋代诗人林逋“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意,面朝彩霞池,三面环水,竹影婆娑,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理想之地。

轩,如同园林中的隐士,不追求宏大壮丽,只专注于营造静谧雅致的氛围,满足人们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榭:凌波而立的水中仙阁

榭,是园林中最具浪漫气质的建筑,多临水而建,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立于岸边,以石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

榭最为显著的特征为:平台挑出,设美人靠栏杆,专为观赏水景、感受水韵而生。建筑本身通常开敞通透。

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三面临水,夏日荷花盛开时,荷香随风而入,仿佛置身于荷塘中央。

承德避暑山庄的水心榭,三亭相连,横跨湖上,倒影摇曳,成为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一。

榭,打破了陆地与水面的界限,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廊:曲径通幽的园林脉络

廊,是园林中连接建筑、划分空间的狭长通道,有顶盖,可避风雨日晒。

廊或直或曲,随形而变,如复道、爬山廊、水廊等,是引导游览、营造“移步换景”效果的脉络。

北京颐和园长廊长达728米,枋梁上绘有14000余幅苏式彩画,从西湖十景到历史故事,每一幅都是艺术珍品。

苏州留园的曲廊随形而弯,穿墙越亭,时而贴墙而行,时而凌波而过,墙上的花窗漏景,让游人在移步换景中感受园林的含蓄之美。

廊,如同园林的脉络,赋予空间节奏感与韵律美。

舫:永不启航的诗意之舟

舫,又称石舫或不系舟,是仿照画舫形态建于水边的独特建筑。

船头通常伸入水中,船身则固定于岸,船楼可供人游憩宴饮。其意境深远,寄托着文人士大夫“身寄尘世,心游江湖”的隐逸情怀。

南京煦园内的不系舟,以10余吨重的巨石雕刻成船舷,船身用青砖拼接,舱楼为木结构,造型逼真,乾隆皇帝曾多次登临赋诗。

苏州拙政园的香洲,船头高悬“香洲”匾额,船尾设二层楼阁,船头甲板平坦开阔,仿佛随时可以扬帆起航。

舫,寄寓着古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隐逸情怀,成为园林中独特的文化符号。

从临水听风的榭到登高揽胜的楼,从诗意栖居的轩到永不启航的舫,中国古代园林的八大建筑,每一种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它们或借景抒情,或因势象形,将建筑之美与自然之韵完美融合,共同构建出东方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